• 下载APP
  • 关注微信
阅读>详情
数字平台正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知识普惠”的重要渠道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25/07/11
A- A+

在数字经济时代与国家倡导终身学习的政策环境下,数字阅读平台正逐步发展成为人们的随身移动图书馆,深刻重塑了知识获取的模式与社会学习结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在数字平台上成为可能。近些年来,伴随着这些平台的快速发展,知识普惠也在悄然推进,近日,在2025番茄小说出版融合大会上,番茄小说公布了其电子出版物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突破1000万,且有超 50%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这一用户数据的增长极具社会意义,传统的知识资源获取途径主要是学校、图书馆或者市场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资源获取的壁垒,而数字阅读平台的本质是知识供给模式的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获取壁垒。通过云端资源池,数字平台为城乡、不同区域用户提供无差别的资源供给,大幅缓解了知识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以番茄小说为例,目前该平台已与近 400 家出版机构合作上架约 38 万册电子书,其中涵盖 44 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今天,用户仅需基础网络接入设备(如智能手机),即可免费获取这一堪比一座图书馆馆藏的文化资源。用户得以突破经济和地域等客观条件限制,以更低成本接触文学经典、专业技能、前沿资讯等多元文化知识。

在这一类平台上,人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职业技能、理财知识、文学素养、休闲娱乐等),促进积累提升社会竞争力所需的文化资本。这实际上为全体用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文化资本提升路径。因此,以番茄小说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不仅仅是知识容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资源获取效率。

同时,数字阅读平台的另一个创新是重构了阅读的社交属性。通过技术赋能,阅读行为能够从传统个体活动转向公共实践和集体参与。平台集成的实时评论、段落批注、查询辅助、内容分享等功能,共同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共时性阅读空间”,这一空间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允许用户即时互动。

在上述虚拟共享空间中,用户通过分享观点、解答疑惑、引发共鸣(例如对文本内容的多元解读或情感反应),实践了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范式。在平台上,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产物,而是在用户间的协作对话中被共同创造、协商与深化。成员围绕特定文本或主题进行持续讨论、协作解读,从而实现从单向“信息接收”到多向“知识共创”的跃迁。

评论区的集体情感表达(如对角色命运的深度共情、对核心观点的激烈辩论)不仅深化了阅读体验的层次和丰富性,更塑造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也就是兴趣共同体中被认同和连接的感觉。这种独特的学习过程可能会显著提升用户持续学习意愿。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还消解了经典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让偏远乡村学生、城市通勤族等群体,都能借助碎片化时间沉浸于经典之中。这种传播模式不仅扩大了经典文学的受众覆盖面,更以现代数字媒介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移动图书馆式的数字阅读,用户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通勤、等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有效解决成年人学习者面临的“时间贫困”困境,并显著提升了终身学习的可行性与持续性。同时,数字平台还让阅读形式多样化成为可能,对于一些看书不方便的读者,可以选择“听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可以说,以番茄小说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在出版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正在成为数字时代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关键,它们不仅大幅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更在深层次上提升了知识分配的成本与效率,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个体提供了平等的文化资源获取机会,其社会价值在于创造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参与性与可持续性的知识获取生态,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具备了技术与社会双重基础。

未来,相信类似番茄小说这样的数字阅读平台能够通过优化内容结构与交互设计平衡碎片化与深度学习,在推动全民阅读、知识普惠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责任编辑:赵文强